Systematic reviews including this primary study

loading
2 articles (2 References) loading Revert Studify

Systematic review

Unclassified

作者 Keith J Barrington
期刊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Year 2000
Loading references information
背景: 新生兒之臍動脈導管:導管設計之效應 (端孔與側孔之比較)臍動脈導管 (Umbilical arterial catheter;UAC) 是新生兒之重症加護中最常使用的監測方法之一。在插入UAC後之當下,常常會產生局部供血障礙,其通常會以青紫或發白之腳趾形式顯現,但有時則會發生更為嚴重及廣泛之缺血情形。亦有主動脈血栓及腎臟缺血之報告。部分之流行病學研究及病例對照研究已經顯示,臍動脈導管之放置與之後產生壞死性腸炎發具有統計相關性。 目標: 判定臍動脈導管之設計是否會影響新生兒之缺血性事件頻率、主動脈血栓、腦室內出血、死亡率、或壞死性腸炎。 搜尋策略: 利用Cochrane Neonatal Review Group搜尋策略找出關於臍動脈導管之使用的隨機以及半隨機對照試驗。搜尋自1999年至2009年的Cochrane Library、MEDLINE (search via PubMed) 、 CINAHL及 EMBASE 。 選擇標準: 針對任何出生體重或妊娠年齡之新生兒所進行的隨機試驗。比較端孔導管與側孔導管。臨床重要性之預後,諸如,缺血性事件或主動脈血栓。 資料收集與分析: 僅有1項有關此問題的試驗 (Wesstrom 1979) 。 主要結論: 相對於側孔導管,端孔導管造成主動脈血栓之風險低出許多。RR = 0.27 (95% CI 0.11, 0.67) 作者結論: 應避免使用側孔導管進行新生兒之臍動脈導管放置。 翻譯人: 此翻譯計畫由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aiwan) 統籌。 總結: 新生兒之臍動脈導管:導管設計之效應 (端孔與側孔之比較) :使用具有側孔而非端孔之臍動脈導管會造成嚴重之併發症。臍動脈導管 (UAC) 常在新生兒之重症加護使中用來監測嬰兒,但有時會對嬰其造成問題。UAC可與不固定劑量之肝素伴隨使用,也可放置在不同位置。導管之設計亦各異。本回顧發現,具有側孔而非端孔之臍動脈導管會使1/3之 嬰兒發生主動脈血栓 (心臟之主動脈中具有血塊) 。

Systematic review

Unclassified

作者 Keith J Barrington
期刊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Year 2000
Loading references information
背景: 新生兒臍動脈導管置入:導管尖端位置的影響這個部分正在預備中,即將會收錄於下一個主題中。 目標: 探討臍動脈導管的尖端位置是否會導致缺血、主動脈栓塞、腦室內出血、死亡或壞死性腸炎。 搜尋策略: 利用Cochrane Neonatal Review Group標準搜尋方法找出關於臍動脈導管的隨機及半隨機對照試驗。搜尋自 999 – 2009年間的Cochrane Library、MEDLINE (search via PubMed)、CINAHL及EMBASE。 選擇標準: 隨機試驗中任何出生體重或妊娠週數的新生兒。比較高位臍動脈導管(導管尖端稍高於橫膈膜)和低位臍動脈導管(導管尖端位於主動脈分叉處)。重要差異點例如缺血事件或動脈栓塞。 資料收集與分析: 我們獲得五個隨機對照試驗和另外一個指派的研究,都有足夠資料可以進一步分析。 主要結論: 高位臍動脈導管臨床上發生較少的血管併發症,沒有增加後遺症。腦室內出血的機率、死亡和壞死性腸炎在高位和低位臍動脈導管中沒有明顯差別。 作者結論: 資料顯示沒有證據支持低位臍動脈導管的置入,應該優先選擇將臍動脈導管置於高位。 翻譯人: 本摘要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李珮綸翻譯。此翻譯計畫由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aiwan)統籌。 總結: 新生兒加護照護中,高位臍動脈導管相較於低位臍動脈導管,高位臍動脈導管擁有較少的併發症。臍動脈導管經常使用於新生兒加護照護中,可用以監測新生兒,但有時會造成問題。它們可以和不同劑量的肝素(heparin)或不同材質、設計的導管一起使用。導管可以放於低位或高位。這篇綜論發現:高位臍動脈導管產生較少併發症、也減少重新置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