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回顧 related to this topic

loading
2 References (2 articles) loading Revert Studify

Systematic review

Unclassified

作者 Pfister RH , Soll R , Wiswell TE
期刊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Year 2009
Loading references information
背景:基于优势的方法被认为是从以赤字为重点的服务提供模式的范式转变。这项审查的目的是系统地审查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准实验研究,检查基于优势的方法对功能和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作为主要结果和精神病症状,作为诊断为严重者的继发性结局精神疾病。方法:本评价是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进行的。初级研究的参与者是被诊断患有精神病的成年人。所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由两名评审员独立评估,使用“Consort 2010”检查表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或“TREND”进行准实验研究。 EPOC清单被用于数据提取,而使用Review Manager软件(RevMan版本5.2)进行数据和荟萃分析的管理。结果:基于优势的方法和其他服务提供模型在功能水平方面没有发现显着差异和生活质量。然而,报告了有利于其他服务提供模式的症状的显着影响。结论:根据中等质量的证据,本评价表明,基于优势的服务提供模式对成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没有影响诊断为严重精神疾病。试验次数很少;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确定基于优势的方法对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影响。

Systematic review

Unclassified

期刊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Year 2007
Loading references information
背景: 含蛋白質之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與動物萃取所衍生的表面張力素用於預防及治療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窘迫症候群(RDS)對於早產兒是導致罹病與死亡的重要因素。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發生原因是因為肺部表面張力素缺乏、功能障礙或者是不活化所導致。許多從動物萃取所衍生的或是人工合成的表面張力素已被證實可以改善預後。近來已經有近似於內生性表面張力素、含胜(月太)或整個蛋白質的新的表面張力素發展出來,也經過試驗。 目標: 比較以含有近似於內生性表面張力素蛋白質之人工合成的表面張力素與從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這兩者用於治療有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早產兒,對於降低死亡率、慢性肺疾病、及其他因早產而合併的併發症之效果。 搜尋策略: 使用Cochrane Neonatal Review Group的標準搜尋方式,搜尋包括在MEDLINE (1966  May 2007) 和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The Cochrane Library) 各種語言的文章。除此之外,藉由網路搜尋方式尋找在Society of Pediatric Research有發表的摘要。未包含有關鍵字的摘要,則侷限在呼吸學與新生兒科學相關的部分。每一篇文章所引用的文獻均進一步搜尋取得相關內容。 選擇標準: 本篇文獻回顧網羅所有隨機及近似隨機臨床控制試驗。以含有近似於內生性表面張力素蛋白質之人工合成的表面張力素或從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治療患有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早產而或低體重兒的研究均被納入。試圖治療或預防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研究亦被納入。 資料收集與分析: 主要預後的評估,包含死亡率與慢性肺疾病及其他次要預後的評估均由評論者節錄出。 統計分析則是用Review Manager 這套軟體。用相對危險性、危險性差異、及治療次數來分析不同分類的資料,以95%信賴區間做為報告。利用固定效用模式來進行整合分析。異質性則是以Isqared分析法評估。 主要結論: 經資料搜尋有二個研究比較含蛋白質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與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經由整合分析這二個研究,使用含蛋白質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治療的嬰兒與使用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治療的嬰兒比較起來,對於主要預後的評估:36週時的死亡率(RR 0.81,95%CI 0.64 – 1.03)、36週時的慢性肺疾病(RR 0.99,95%CI 0.84 – 1.18)、或綜合36週死亡率與慢性肺疾病(RR 0.96,95%CI 0.82 – 1.12)並無顯示明顯差異。對於次要預後的評估(關於因早產而產生之併發症),在這二群病人當中,除了壞死性腸炎之外, 二者並無顯著差異。和使用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治療的嬰兒比較起來,使用含蛋白質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治療的嬰兒發生壞死性腸炎的危險性降低(RR 0.60,95%CI 0.42 – 0.86)。然而,此情況均為這二個原始研究的次要預後的評估,而這二個研究期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異質性。 作者結論: 在比較含蛋白質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與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的二個臨床試驗中,對於死亡率及慢性肺疾病並沒有統計上的差異。整體而言,這二群的病人其臨床結果是類似的。進一步設計良好具足夠樣本數的研究將有助於證實並使這些發現更加完善。 翻譯人: 本摘要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郭昶宏翻譯。此翻譯計畫由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aiwan)統籌。 總結: 呼吸窘迫症候群(RDS)是造成早產兒罹病的重要原因。呼吸窘迫症候群是因為附著在肺組織的化學物質(又稱表面張力素)缺乏或功能障礙所導致。已經有許多不管是來自動物或者是人工合成的表面張力素被發展並測試用於治療或預防呼吸窘迫症候群。整體來說,經由使用這些表面張力素,可以減少肺組織破裂(即所謂氣胸)、降低死亡率及增加無肺部損傷的存活率。先前的研究指出,從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似乎比人工合成的表面張力素效果佳。這可能是因為先前人工合成的表面張力素缺少了在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中所含的表面張力素蛋白質。近來發展出的人工合成的表面張力素已經包含有作用近似表面張力素蛋白質的全表面張力素蛋白或胜(月太)。這些已被試驗用以比較與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之差異。最近二個比較含蛋白質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與動物萃取衍生的表面張力素的臨床試驗中,顯示含蛋白質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有降低死亡率及壞死性腸炎的趨勢,而其他臨床的預後則是類似。對含蛋白質人工合成表面張力素的使用,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使建議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