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enciones dirigidas por el equipo clínico para mejorar la higiene bucal de los pacientes después de un accidente cerebrovascular

Esta no es la versión más reciente de este artículo

Ver la versión más reciente

Categoría Revisión sistemática
Revista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Año 2006

Sin referencias

Cargando información sobre las referencias
背景: 以工作人員主導的介入性治療來改善中風患者的口腔衛生因著神經系統狀況不佳(如中風)而造成生活有所局限的人,日常口腔護理的執行可能變成一種挑戰。有實證所支持的口腔照護介入性治療對這群病人是必要的。
目標: 為了比較以工作人員主導的口腔照護介入性治療與標準照護對於確保中風後個人口腔衛生的效果。
搜尋策略: 我們搜尋了Cochrane Stroke Group and Oral Health Group(2005年8月)的試驗登錄、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Cochrane Library Issue 1, 2006)、MEDLINE(1966年至2006年2月)、CINAHL(1982年2006年2月)、Research Findings Electronic Register(2006年2月),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Issue 1, 2006),IS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ceedings(2005年8月),Dissertation Abstracts and Conference Papers Index(2005年8月)。我們瀏覽了相關論文的參考文獻,並與作者及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取得聯繫。
選擇標準: 我們確認出評估一種或多種被設計來改善口腔衛生的介入性治療之隨機對照試驗。以混合族群為基礎的試驗被納入,我們假定可能從中擷取到針對中風後病人的數據。
資料收集與分析: 兩位回顧作者,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地將已確認的試驗加以分類、評估試驗品質並擷取數據。當有需要時,我們向研究的作者尋求說明。
主要結論: 我們發現8個符合標準的隨機對照試驗,但只有一個試驗能提供針對中風的資訊。它比較將oral health care education(OHCE)訓練計畫帶到療養院來訓練照護助理及延遲訓練對照組的介入性治療。在施行介入性治療1個月和6個月後做比較,試驗的主要結果為測量牙菌斑和假牙菌斑,另外還有三個次要結果。根據包含67位中風的人(從更大族群的隨機對照試驗取得)可得的數據顯示,於介入性治療後,假牙菌斑的比分顯著降低長達6個月(P < 0.00001)。工作人員對口腔照護的的知識(P = 0.0008)和態度(0.0001)也有顯著的改善。
作者結論: 根據一個小型中風倖存者的研究,為在療養院的照護者提供口腔照護訓練能改善他們對提供口腔照護的知識和態度。再者,居民的假牙是比較乾淨了,但是其他口腔衛生的測量成果並沒有改變。有關口腔照護介入性治療進一步的證據是嚴重缺乏的,尤其是涉及在為了照顧中風後病人而設立之醫院內的照護。
翻譯人: 本摘要由奇美醫院張偉倫翻譯。此翻譯計畫由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aiwan)統籌。
總結: 以工作人員主導的介入性治療來改善中風患者的口腔衛生。 乾淨的口腔不僅感覺很好,口腔衛生的執行(去除牙菌斑和食物的殘渣)也是保持口腔、牙齒和牙齦健康的關鍵因素。乾淨和健康的口腔也能防止疼痛或不適,並使得人們能享用許多營養的食品。在中風後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可能是困難的;健康照護工作人員可能必須協助提供這些照護。這次的回顧幾發現乎沒有關於如何最好地提供這種照護的證據。根據一個小型發生中風的療養院居民之研究(67位來自1個更大型試驗的參與者)的資訊顯示,培訓護理工作人員能改善他們口腔照護的知識,並且改善病人的口腔衛生。但是,沒有其他關於如何最好地提供口腔衛生的資訊,更多的研究是迫切需要的。
Epistemonikos ID: 44f6a6c6a739ad241e1cf74a1a87a99a84beffbd
First added on: Mar 07, 2012